發表文章

Hahow 為什麼沒有 iOS App

圖片
大綱 前言 Hahow 為什麼沒有 iOS App? 為什麼有了「App 內購買」還是被拒絕? 為什麼 Hahow 要使用「消耗型項目」IAP? 為什麼 Udemy 可以使用「消耗型項目」IAP? Hahow iOS App 接下來的計畫? 結語 前言 最近看到一篇 The Verge 報導 ,Apple 的律師要求 App Store 的前任經理停止發行《App Store Confidential》這本書,因為此書透露了「重大的商業機密」,違反了員工與公司簽訂的合約。 但是此書的作者 Sadowski 表示,這本書的很多內容其實是大家都知道的,例如:應用程式必須將使用者轉化為 Apple 的 付費客戶。 來源 appleinsider 眾所周知,Apple 的 App Store 平台審核機制封閉,很多東西是他們說的算。 作為一位曾經參與 Hahow App 的開發人員,看到這一篇報導感觸很深,滿肚子苦水不吐不快。 許多 Hahow 的使用者常常詢問,為什麼 Android 的 App 已經上架這麼久了,iOS App 卻還看不見影呢? https://hahow.app Hahow 為什麼沒有 iOS App? 其實 iOS App 一直都是與 Android App 同步開發的。 最早可以回朔到 2017 年 10 月,當初 Web 使用者不斷反應,希望可以在手機上,下載 Hahow 的課程,方便通勤時間也能離線觀看。 於是我自己利用公司讀書會的機會,嘗試使用 React Native 開發了一個 Hahow App 的原型(Prototype),簡單演示了「下載離線觀看」和「通知」兩個手機上才能做到的功能。 Prototype 讀書會簡報 也因此,成功說服了幾位頭頭,於 2018 年 2 月正式投入開發 Hahow App。 並於 2018 年 6 月,順利在 Google Play 上架 Android App。 有關於我們如何用 Expo 這個 React Native SDK 開發 App、踩過哪些坑,以及專案的 Scrum 怎麼跑之類的,會再另外找時間分享一篇《Hahow 如何開發 Android App》文章,這裡就先不多贅述。 Go

無限環境(ㄧ)Netlify Deploy Previews

圖片
大綱 什麼是「無限環境」? 什麼是 Netlify Deploy Previews? 快速入門指南 步驟一、建立 React 網站 步驟二、建立 GitHub repository 步驟三、註冊&配置 Netlify ⭐️ 最終步驟、玩轉 Deploy Previews ⭐️ 總結 附錄 參考資料 什麼是「無限環境」? 大家常用的 GitHub flow 其實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重點 —— 合併前部署。 我自己在前端開發的 Code Review 上,常常碰到下列兩個問題: PR 合併、部署到 staging 或 production 環境之後,才發現程式碼有問題 為了避免第一個問題發生,就必須先 checkout PR 到 local 環境,然後經過一系列繁瑣的步驟跑起來,最後才能開始驗收和測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就需要引入無限環境的概念。 所謂的無限環境,就是自動將目前 PR 中的最新 commit,部署到一個臨時環境中,並返回該環境的 URL 網址。[1] 如果能實現這個條件,將為開發團隊帶來兩點好處: Reviewer 有任何懷疑時,便可以直接在預覽環境中驗證,而非憑空猜疑。 Reviewer 也可以放心大膽的驗證自己的懷疑,不需要在 local 開發環境耗時費力地切換。 接下來我會寫三篇「無限環境」系列的文章,介紹一些可以達成這個目的的工具。 這是第一篇文章,介紹如何透過 Netlify 的 Deploy Previews 服務,建立靜態網頁的無限環境。 什麼是 Netlify Deploy Previews? Netlify 是一個類似 Heroku 的 All-in-one PaaS ,提供各種現代 web 專案會用到的自動化服務,例如:靜態網站部署、CDN、持續交付和一鍵配置 HTTPS 等。 其中 Deploy Previews 這項服務,可以將 GitHub repository 中的每個 pull request 部署到 唯一 的 URL,與 staging 和 production 環境的完全不同。你和你的團隊可以在合併到主分支、並且部署到正式環境之前,提前看到更改的外觀以及驗收功能是否正確。 快速入門指南 這篇文章會以時下最流行的 Create React App 為例,示範如何實現 React

全遠端工作

圖片
每周分享第 21 期 全遠端工作 原文標題:All Remote 原文網址:https://about.gitlab.com/company/culture/all-remote/ 原文作者:GitLab GitLab 是一間實行 全遠端 (All Remote)的公司, 團隊成員 遍布全球 50 多個國家。 這裡 有介紹一些 GitLab 的工作原理。 遠端宣言 全遠端工作提倡: 從世界各地招聘和工作,而不是從都市地帶 彈性工時,勝過固定工時 寫下和記錄知識,勝過口頭傳授 寫下流程,勝過在職培訓 公開分享資訊,勝過僅知原則(need-to-know access,僅給予完成一件任務所需要知道的事項即可) 開放所有文件供任何人編輯,勝過自上而下的文件控制 非同步通訊,勝過同步通訊 工作的成果,勝過投入的工時 正式的溝通管道,勝過非正式的溝通管道 正式溝通 vs 非正式溝通( 來源 ) 為什麼需要遠端? 遠端不是一個需要克服的挑戰。這是一個明顯的商業優勢。 — Victor, Product Manager, GitLab 從節省辦公空間的成本到員工的日常生活更加彈性,全遠端工作為組織及其員工提供了許多好處。但我們也體認到,並非所有人都適合成為一家全遠端的公司。 以下是一些優點和缺點。 優點 對於員工 日常生活更加彈性(小孩、父母、朋友、雜務、運動、快遞) 不會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在通勤上(捷運和公車、油價、維修保養、收費站等) 減少接觸同事的病菌 減少被打斷的狀態,提高 生產力 能夠在不請假的情況下遊歷各地(家庭、娛樂等) 自由移動 有些人發現遠端更容易與難搞的同事溝通 減少入職可能會有的社交壓力 在家吃飯(有時)更好、更便宜 某些國家的稅收可能更便宜 不用煩惱今天穿什麼 從家庭時間到旅行計劃,有很多關於遠端工作是如何影響全球 GitLab 團隊成員生活的 例子和故事 。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圖片
每周分享第 20 期 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前陣子在書店架上看見一本書,書名是《最後下班的人,先離職》。 雖然標題有點殺人,但是翻了幾頁之後,還是勾起了我出社會第一份工作的一些回憶,那段總是最後一個關辦公室燈火的日子,雖然不是因為這個理由離職,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很不健康。 換了一份工作之後,開始注重起「時間管理」,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無限的任務。 最近,因為有位同事過不了這個檻,離職了。所以想藉著這篇文章,討論什麼樣的組織架構、人力配置、合作方式,才適合快速擴張中的新創公司。 為什麼常常加班? 大部分的人認為,超時加班是公司或管理階層該解決的問題,但員工其實也是當事者之一。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掌握「為什麼常常加班?」的本質原因。 《圖解思考的本質》一書中,科學地分析了一個人常常加班的原因 加班的理由通常可分為兩大項,首先是因為某些緣故,導致想下班也「無法下班」,其次是其實可以下班,卻「不下班」。 先就「無法下班」來思考。一般而言,會造成這種現象的理由可能包括「不能下班的氣氛」(例如最近很火的 996 )、「工作做不完」、「需要待命」。 其中「工作做不完」這點似乎還能繼續探討背後的原因。比如「工作負荷太重」,任務多到在上班時間內做不完。另一個原因是工作量正常,但是「工作效率不彰」,可能是「團隊的進度拖延」,也可能是個人的「工作方式有問題」。 接著針對「不下班」的問題,把所有想得到的理由全部列出來。「熱愛工作」、「想賺加班費」、「回家也沒事做」。這三個原因之中的「想賺加班費」,還有可能是因為「薪水太低」,或是薪水不錯,但「需要更多錢」這兩個理由。 整理所有原因或理由之後可以發現,在各種常常加班的原因之中,摻雜著「職場問題」與「個人問題」。 本文 不探討 諸如「熱愛工作」之類的個人問題(熱愛工作你還會離職?)。 焦點放在職場問題: 不能下班的氣氛 需要待命

影響我一生的十大遊戲(一)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9 期 影響我一生的十大遊戲(一) 自 1989 年的平成元年算起,持續了約 30 年的「平成時代」已於今年 4 月畫下句點,5 月起由新年號「令和」正式接班。 日本遊戲媒體 週刊ファミ通 日前 公布 由讀者票選的「平成最佳遊戲」前三名經典作品。 來源: ファミ通.com 拿下第一名的是 1995 年在 SFC(俗稱: 超任 )平台發售的《 超時空之鑰 》。本作受到 30 歲以上玩家(包括我)一致壓倒性支持,高票獲選。 來源: ヤフオク 《超時空之鑰》是由 SQUARE (當時尚未合併 SQUARE ENIX )負責製作發行,《 七龍珠 》作者 鳥山明 、《 勇者鬥惡龍 》之父 堀井雄二 ,以及《 太空戰士 》之父 坂口博信 聯手打造的夢幻級 RPG。無論是劇情、美術、系統或音樂,放到今天來看仍是經典的不朽名作。 創新的時空旅行與多重結局成為不少玩家一生難忘的回憶(來源: ヤフオク ) 作為一路走過昭和、平成、令和時代的三朝元老級玩家,見證了這 30 年間五花八門的遊戲作品問世。最近看了 YouTube 頻道 攻壳 Gamker 的《 十大影響我的遊戲 》影片之後,也想來寫一系列「影響我一生的十大遊戲」文章。 第十位:熱血行進曲(FC)

向死而生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8 期 向死而生 HBO 當家美劇《 權力遊戲 》終於迎來了最終季,上周開始全球播映。 首集上線之後馬上就創造了 5,500 萬次的「 盜版收視 」。而相較於盜版來源,官方來源的收看總計也不過 1,740 萬名觀眾。 即便是在美國這種相對容易訴諸法律的國家,在非法收視排行榜上仍高居第三位。 雖然在台灣可以合法收看該影集,不過正版授權的版本都經過了「 審查 」,不少片段遭到刪剪,因此有些人反而轉向收看盜版的「完整版本」。 過去許多軟體開發商設計很多數位鎖,想要防止被盜版,但歷史證明都沒有用。開發數位鎖不但浪費了軟體開發商大筆的時間和金錢,最後鎖住的卻往往是有良心乖乖買正版的使用者。 — —《 軟體如何賺錢? 》 作為一個追劇近 10 年的死忠粉絲,一直不解為何劇組要將這部劇的標題命名為 Game of Thrones(權力遊戲),而不是原作小說的書名「冰與火之歌」? 「權力遊戲」其實最初只是《冰與火之歌》小說第一部的副標題( 博客來 ) 直到 2013 年的某一天,當時的《權力遊戲》還只停留在第三季的進度,我就被知乎這篇「 《冰與火之歌》為什麼取名叫『冰與火之歌』? 」的一則回答給驚豔住: A Son(瓊恩·雪諾)g of Ice(萊安娜·史塔克)and Fire(雷加·坦格利安) 從這張關係圖可以看出,瓊恩·雪諾與丹妮莉絲·坦格利安(姑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神鵰俠侶」😂( 來源 ) 要知道雪諾的身世之謎,可是一直到 2017 年第七季的最後一集《 The Dragon and the Wolf 》才被公諸於世。由此可見這個伏筆埋得之深,想必連劇組自己當初也沒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