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Story of Your Life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4 期 Story of Your Life 《語言本能》 本周閱讀 Steven Pinker 「語言與人性四部曲」的《 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時,提到了「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是一個關於人類語言的假說,由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 Edward Sapir 及其學生 Benjamin Whorf 所提出,是一門心理學及語言學的假說。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S-W Hypothesis 還可以分為強弱兩種,分別是 Linguistic relativity(語言相對論)和 Linguistic determinism(語言決定論)。前者認為,不同語言在結構上的差異,對認知過程有所影響的。譬如一個人認為彩虹有幾種顏色,是由他的母語有那些基本顏色的詞彙來決定的。後者則認為語言極大程度地決定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譬如愛斯基摩人對於雪的認識遠超於其它母語的人,因為他們對於不同狀態的雪(地上的雪、正飄下的雪、堆積的雪、雪堆)都有不同的名字,認為彼此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青色在日語裡是代表藍色,但在說紅綠燈時卻是指綠燈,而不是藍燈。( 來源 ) 語言可以分為強未來時表述(如英語)和弱未來時表述(如中文)。 使用強未來時表述語言使人從認知上將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使未來感覺起來更加遙遠。而使用弱未來時表述語言的人,認為現在和未來是連接相通的,而他們現在的行為會對未來產生更大的影響,於是他們會進行更多著眼於未來的事,例如儲蓄。 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文裡,如果你想稱呼一位男性長輩親戚,有伯父、叔叔、舅舅、姑丈、姨丈⋯⋯,而英文就一個詞「uncle」。中文讓我們對於家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3 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賣空 《 大賣空 》(The Big Short)是一本由 Michael Lewis 所著,講述 2000 年代「 泡沫經濟 」題材的暢銷書籍。 賣空,也可以稱作「空頭」,是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概念。 說到「金融」這個詞,簡單一點的,股票、債券、基金,還有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複雜一點的,結構性的資產證券化、衍生類的期權、期貨等等。但其實金融產品說白了,它就是一份「合約」。 只要是合約,就有買賣雙方:甲方和乙方。最多再有個經紀人:中間方。金融業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關於「風險和預測」的行業。能簽合約,通常說明雙方對一件事的風險和預測立場是不同的。覺得會漲的,我們就說他對未來「看多」,說他們是「多頭」;相反,那些覺得會跌的,是對未來「看空」,他們就是「空頭」。 《大賣空》講得就是「 美國次貸危機 」之後,收穫巨大利益的四群人的故事,他們也被稱作「大空頭」。 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大空頭們( Netflix ) 一個人要是沒有任何成見,就算再笨,也能理解最困難的問題。但是如果一個人堅信,擺在他面前的問題他早已瞭然於胸,毫無疑慮,那就算他在聰明也無法理解最簡單的事。―― 托爾斯泰 行動的勇氣 金融危機通常是指銀行過度向股票或房地產市場放貸,隨後泡沫破滅,銀行放出去的貸款收不回來,老百姓存在銀行裡的錢就取不出來,銀行不得不宣佈破產,這就是所謂的...

「生き甲斐」とは、接受、面對、處理、放下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2 期 「生き甲斐」とは、接受、面對、處理、放下 文摘 《千面英雄》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者 Joseph Campbell 是美國著名的神話研究學者。他創造了一系列影響力極大的神話學巨作,其中《 千面英雄 》被好萊塢列為必讀書目,是眾多影視作品的靈感之源。以《星際大戰》導演 George Lucas 為代表的好萊塢導演,還有作家、藝術家和遊戲編劇們把它奉為神書。 通過《千面英雄》這本書,Joseph Campbell 提出了一個叫做「單一神話」的觀點。他認為古往今來的英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不同的面孔,這個英雄可以是耶穌、穆罕默德、佛陀,也可以是每個希望在人生旅程中接受考驗的獨立個體。 而英雄的成長都遵循著同樣的模式,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包括啟程、啟蒙和歸返。Joseph Campbell 把這個模式總結為一套「 英雄之旅 」模型。 英雄之旅模式的啟程、啟蒙、歸返三部分,以及 17 個階段( 維基百科 ) 這讓我想起,軟體工程師在建構 SaaS (軟體即服務)的時候,也有一套被遵循的套路— —  The Twelve-Factor App 。 《千面英雄》除了是對這個世界有史以來的神話故事的總結。也是一套管理人生和講故事的原則。許多人把它當作一種人生指南,用來在實際的人生旅途當中預測不可避免的高低起伏,確保任何時候都保有戰勝困境的英雄之心。 比起「英雄之旅」,或許唐鳳從 Git 總結出來的「工程師之旅」更深得我心: 面對問題,首先 Fetch(接受它) 接下來,要跟自己的想法 Merge(面對它),解決可能產生的衝突 解決衝突之後,才能 Commit(處理它) 最後 Push(放下它),一旦 Release 之後,它就不是你的了 ...

Is reality really real?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1 期 Is reality really real? 不是宇宙創造生物,而是生物創造宇宙 物理學家主張他們的研究領域是最基礎的科學。畢竟生物學、工程學、化學等等都必須依賴物理學中的物質、能量和交互作用。 但美國科學家 Robert Lanza 認為,生物學才是宇宙的核心科學。他稱自己的理論為 生物中心論 (Biocentrism)。 以量子力學中著名的謎團「 雙縫實驗 」為例,朝屏幕上的兩道平行狹縫射出一束電子時,兩道狹縫的電子產生交互作用,形成干涉條紋。如果我們觀察電子穿過哪道狹縫,干涉條紋就不會出現,電子彷彿知道有人在觀察它們,而不再產生交互作用。 物理學家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但 Robert Lanza 認為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意識也是現實的一部份。」 相同邏輯也可套用在 量子纏結 上,粒子不論相隔多遠,它們的特定量子態都會保持連結。Robert Lanza 說:「它們其實不是彼此連結,而是空間和時間都是我們意識的工具。」 NA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鷹星雲「創生之柱」,形似水熊蟲( 維基百科 ) 這讓我想起,科幻美劇《 星際爭霸戰:發現號 》出現的「孢子驅動」技術,太空飛船可以透過某種外星生物的 DNA,遨遊於整個宇宙的菌絲網絡之間。星際空間的移動能力簡直吊打「 曲速引擎 」。 從《發現號》第二季的片頭中,也能找出一些端倪。例如:皮膚紋理的地形、你的眼是星象儀⋯⋯之類的生物特徵。彷彿在暗示整個《星際爭霸戰》的宇宙就是建立在生物中心論之上。 其它類似設定的科幻作品,我能想到的還有 1988 年的動畫作品《 勇往直前 》。 故事把「人類比作宇宙中的癌細胞,而宇宙怪獸是白細胞」的設定,是另一種值得深思的情節。(《 寄生獸 》既視感?) 曾經拿下有日本雨果獎之稱的...

億萬年孤寂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0 期 億萬年孤寂 《 The Creation of A.I.》( 來源 ) 三皇五帝 考古學上,鑑定文明的標準有三條: 城市(人口五千人以上) 文字 非居住用建築群(宗教、政治或經濟,例如:金字塔) 如果不能同時符合這三條,就只能被稱作「神話時代」。 作為「 四大古文明 」之一的中華文明,其時間長度一直存在著爭議。西方學者只肯承認有甲骨文記載以後的 3000 年歷史(商朝),日本則是承認從夏朝開始的 4000 年歷史,而傳統中華文化圈的民間認知上,通常會從「 三皇五帝 」的神話時代開始算起,約有 5000 年歷史。 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黃河流域的中國( 來源 ) 什麼是三「皇」五「帝」? 中國古代對於皇、帝、王的區分是很明確的。 「皇」指的是天神,「帝」是僅次於皇的存在,再往下才叫「王」(人類真正的首領)。 根據《 史記 》記載,三皇分別為伏羲、神農和女媧,屬於天神級別。五帝則分別為黃帝、顓頊、嚳、堯和舜,屬於「半人半神」的存在。 為什麼後來的王都自稱「皇帝」? 四大文明古國的君王,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稱帝」說法,例如:巴比倫的統治者 漢摩拉比 自稱為「月神的後裔」、古埃及的法老則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 中國的周朝,因為皇和帝都不在了,人類的君王為了張顯自己的地位,也開始自稱「天子」,到了秦始皇之後更是直接取「皇帝」二字來用,自此「皇、帝、王」稱號被統一。 秦王「始皇帝」嬴政 為什麼「皇」和「帝」這些級別的人物都不見了呢? 發現於 美索不達米亞 地區的「 蘇美王表 」,列舉了蘇美文明歷代的統治者以及統治的時間。如果按照王表記載,那些早期的君王統治時間都非常長(幾萬年起跳),怎麼看都不像人類,應該是...

除惡「勿」盡

圖片
每周分享第 9 期 除惡「勿」盡 新聞 春節期間,除了「華航罷工」的新聞之外,另有一則「 抽不出國運籤 」吸引眾人目光。 南鯤鯓代天府抽國運籤,60 支籤都擲沒筊( 芋傳媒 ) 雖然 網路上 已經有人嘗試去解釋其機率的合理性,但是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來看,今年沒有「國運」這件事,還是很有八卦的價值。 中華民國即將結束?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閱讀城市》節目上,透過「科學談政治」這個主題,提出了許多有趣的觀點。(細胞死亡、磁吸效應、草履蟲的生態競爭⋯⋯) 其中,柯 P 認為想搞懂兩岸與國際外交的人,一定要去研究「修昔底德陷阱」和「米洛斯對話」這兩篇故事。 修昔底德 是古希臘的歷史學家, 著有《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一書,描述雅典與斯巴達之間的爭戰。 在談論美中貿易戰的時候,許多人會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來表示兩大強權之間必有一戰,但對台灣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美中終有一戰,而是自身該如何在強權中狹縫求生。 米洛斯是一個島國。經濟上,依賴與雅典的海上貿易;血統上,則與斯巴達較為親近;政治上,米洛斯維持獨立與中立。在兩強爭霸期間,儘管雅典曾要求其上貢,但礙於當時正與斯巴達打得如火如荼,故沒有餘力去理會米洛斯。 紅色為雅典陣營、藍色為斯巴達陣營、圈選處為米洛斯島。( 維基百科 ) 隨著雅典與斯巴達雙方簽下《 尼西阿斯和約 》休戰之後,暫時有了喘息的空間,便向米洛斯出兵。米洛斯最後的命運極其悲慘,不但被滅了國,雅典人還殘酷地處決了米洛斯的所有成年男性,並把女...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圖片
每周分享第 8 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文摘 古人有「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之説,認為最完美的人生境界就是在道德、文章及功業方面均有建樹,此為「 三不朽 」。 據説在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人能達到三不朽境界,一個是儒家創始人 孔子 ,另一個是明代著名思想家 王陽明 ,還有剩下的半個是清朝中興名臣 曾國藩 。 本周就來分享其中兩位的相關著作,分別是《 王陽明:一切心法 》和《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 》。 《王陽明:一切心法》 南宋理學家 朱熹 的學問也大,為什麼沒有王陽明今天的地位呢?因為他只停留在思想家這個階段。 如果你的思想能夠用於你在現實世界當中建功立業,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就意味著所謂的「成功學」,也就是自己的內心變化可以直接轉化為現世的利益和成就。 作為三不朽代表人物之一的孔子,儒學為什麼很難出現在暢銷書架上,讓現代人感興趣呢? 過去的中國皇權,如果沒有世世代代的儒生不計生死,衝上去阻止皇帝幹壞事,那麼中國的皇權只會更加惡劣。 但是到了民國之後,因為皇權不在了,儒家的思想與成功學搭不上,因為儒家追求的根本就不是成功。儒家追求的就兩樣東西,仁與義,誰跟你講利益?成功學在我這是要不到的。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王陽明的「心學」也是儒學的一個分支,它的目標和儒學也是一致的,那就是當聖賢、做君子,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傳統上,要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我們很熟悉,就是參加考試。古代的儒生想當聖賢,首先要把聖賢書讀好,找個人格榜樣,向他學,還有向他的那些徒子徒孫們學。這是「向外求」。 但是王陽明不這麼想,他認為要「向內求」。 孔子是聖賢,我不是嗎?他是人,我也是人,憑什麼他是聖賢,我就不是呢?區別就在於,我本來也是聖賢,只是我的心靈被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給污染了。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性本無善惡,一旦跟世界接觸,意念一動,就出現了善惡之分。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把尺叫良知,用這個良知去判斷善惡,最後為善去惡,達到 格物致知 。 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知善惡樹」的果實,獲得了智慧,被上帝趕出伊甸園。 來源 知行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