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Story of Your Life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4 期 Story of Your Life 《語言本能》 本周閱讀 Steven Pinker 「語言與人性四部曲」的《 語言本能:探索人類語言進化的奧秘 》時,提到了「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 」。 沙皮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是一個關於人類語言的假說,由語言學家兼人類學家 Edward Sapir 及其學生 Benjamin Whorf 所提出,是一門心理學及語言學的假說。這項學說認為,人類的思考模式受到其使用語言的影響,因而對同一事物時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 S-W Hypothesis 還可以分為強弱兩種,分別是 Linguistic relativity(語言相對論)和 Linguistic determinism(語言決定論)。前者認為,不同語言在結構上的差異,對認知過程有所影響的。譬如一個人認為彩虹有幾種顏色,是由他的母語有那些基本顏色的詞彙來決定的。後者則認為語言極大程度地決定了一個人的世界觀。譬如愛斯基摩人對於雪的認識遠超於其它母語的人,因為他們對於不同狀態的雪(地上的雪、正飄下的雪、堆積的雪、雪堆)都有不同的名字,認為彼此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青色在日語裡是代表藍色,但在說紅綠燈時卻是指綠燈,而不是藍燈。( 來源 ) 語言可以分為強未來時表述(如英語)和弱未來時表述(如中文)。 使用強未來時表述語言使人從認知上將現在和未來區分開來,使未來感覺起來更加遙遠。而使用弱未來時表述語言的人,認為現在和未來是連接相通的,而他們現在的行為會對未來產生更大的影響,於是他們會進行更多著眼於未來的事,例如儲蓄。 在我們博大精深的中文裡,如果你想稱呼一位男性長輩親戚,有伯父、叔叔、舅舅、姑丈、姨丈⋯⋯,而英文就一個詞「uncle」。中文讓我們對於家族...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3 期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大賣空 《 大賣空 》(The Big Short)是一本由 Michael Lewis 所著,講述 2000 年代「 泡沫經濟 」題材的暢銷書籍。 賣空,也可以稱作「空頭」,是貫穿全書的一個核心概念。 說到「金融」這個詞,簡單一點的,股票、債券、基金,還有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複雜一點的,結構性的資產證券化、衍生類的期權、期貨等等。但其實金融產品說白了,它就是一份「合約」。 只要是合約,就有買賣雙方:甲方和乙方。最多再有個經紀人:中間方。金融業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關於「風險和預測」的行業。能簽合約,通常說明雙方對一件事的風險和預測立場是不同的。覺得會漲的,我們就說他對未來「看多」,說他們是「多頭」;相反,那些覺得會跌的,是對未來「看空」,他們就是「空頭」。 《大賣空》講得就是「 美國次貸危機 」之後,收穫巨大利益的四群人的故事,他們也被稱作「大空頭」。 改編自同名書籍的電影,世人皆醉我獨醒的大空頭們( Netflix ) 一個人要是沒有任何成見,就算再笨,也能理解最困難的問題。但是如果一個人堅信,擺在他面前的問題他早已瞭然於胸,毫無疑慮,那就算他在聰明也無法理解最簡單的事。―― 托爾斯泰 行動的勇氣 金融危機通常是指銀行過度向股票或房地產市場放貸,隨後泡沫破滅,銀行放出去的貸款收不回來,老百姓存在銀行裡的錢就取不出來,銀行不得不宣佈破產,這就是所謂的...

「生き甲斐」とは、接受、面對、處理、放下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2 期 「生き甲斐」とは、接受、面對、處理、放下 文摘 《千面英雄》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作者 Joseph Campbell 是美國著名的神話研究學者。他創造了一系列影響力極大的神話學巨作,其中《 千面英雄 》被好萊塢列為必讀書目,是眾多影視作品的靈感之源。以《星際大戰》導演 George Lucas 為代表的好萊塢導演,還有作家、藝術家和遊戲編劇們把它奉為神書。 通過《千面英雄》這本書,Joseph Campbell 提出了一個叫做「單一神話」的觀點。他認為古往今來的英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著不同的面孔,這個英雄可以是耶穌、穆罕默德、佛陀,也可以是每個希望在人生旅程中接受考驗的獨立個體。 而英雄的成長都遵循著同樣的模式,需要經歷三個階段,包括啟程、啟蒙和歸返。Joseph Campbell 把這個模式總結為一套「 英雄之旅 」模型。 英雄之旅模式的啟程、啟蒙、歸返三部分,以及 17 個階段( 維基百科 ) 這讓我想起,軟體工程師在建構 SaaS (軟體即服務)的時候,也有一套被遵循的套路— —  The Twelve-Factor App 。 《千面英雄》除了是對這個世界有史以來的神話故事的總結。也是一套管理人生和講故事的原則。許多人把它當作一種人生指南,用來在實際的人生旅途當中預測不可避免的高低起伏,確保任何時候都保有戰勝困境的英雄之心。 比起「英雄之旅」,或許唐鳳從 Git 總結出來的「工程師之旅」更深得我心: 面對問題,首先 Fetch(接受它) 接下來,要跟自己的想法 Merge(面對它),解決可能產生的衝突 解決衝突之後,才能 Commit(處理它) 最後 Push(放下它),一旦 Release 之後,它就不是你的了 ...

Is reality really real?

圖片
每周分享第 11 期 Is reality really real? 不是宇宙創造生物,而是生物創造宇宙 物理學家主張他們的研究領域是最基礎的科學。畢竟生物學、工程學、化學等等都必須依賴物理學中的物質、能量和交互作用。 但美國科學家 Robert Lanza 認為,生物學才是宇宙的核心科學。他稱自己的理論為 生物中心論 (Biocentrism)。 以量子力學中著名的謎團「 雙縫實驗 」為例,朝屏幕上的兩道平行狹縫射出一束電子時,兩道狹縫的電子產生交互作用,形成干涉條紋。如果我們觀察電子穿過哪道狹縫,干涉條紋就不會出現,電子彷彿知道有人在觀察它們,而不再產生交互作用。 物理學家無法解答這個問題,但 Robert Lanza 認為答案很簡單:「因為我們的意識也是現實的一部份。」 相同邏輯也可套用在 量子纏結 上,粒子不論相隔多遠,它們的特定量子態都會保持連結。Robert Lanza 說:「它們其實不是彼此連結,而是空間和時間都是我們意識的工具。」 NASA 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鷹星雲「創生之柱」,形似水熊蟲( 維基百科 ) 這讓我想起,科幻美劇《 星際爭霸戰:發現號 》出現的「孢子驅動」技術,太空飛船可以透過某種外星生物的 DNA,遨遊於整個宇宙的菌絲網絡之間。星際空間的移動能力簡直吊打「 曲速引擎 」。 從《發現號》第二季的片頭中,也能找出一些端倪。例如:皮膚紋理的地形、你的眼是星象儀⋯⋯之類的生物特徵。彷彿在暗示整個《星際爭霸戰》的宇宙就是建立在生物中心論之上。 其它類似設定的科幻作品,我能想到的還有 1988 年的動畫作品《 勇往直前 》。 故事把「人類比作宇宙中的癌細胞,而宇宙怪獸是白細胞」的設定,是另一種值得深思的情節。(《 寄生獸 》既視感?) 曾經拿下有日本雨果獎之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