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3 Class Enumeration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Amo Wu 11月 06, 2012 筆記筆記.. 一般在 AS3 要列舉 Object 的 properties 時,通常會用下面這種寫法: 不過在處理 VO (Value Object) 時則會出問題,因為它是 Class,後來在這篇文章找到解法: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How to create Arduino library Amo Wu 4月 26, 2013 如何寫一個 Ardiono Library ? 假設要寫一個摩斯密碼(telegraph)的 library. 先在 Arduino 目錄底下(預設是 /Users/XXX/Documents/Arduino )建立一個 libraries 資料夾. 建立一個資料夾取名為 Telegraph . 建立 Telegraph.h : #ifndef Telegraph_h #define Telegraph_h class Telegraph { public: Telegraph(); void send_message(const char* message); // 要公開給別人使用的 method. private: ... }; #endif 建立 Telegraph.cpp (舊版使用 WProgram.g , 新版使用 Arduino.h ): #if defined(ARDUINO) && ARDUINO >= 100 #include "Arduino.h" #else #include "WProgram.h" #endif #include "Telegraph.h" Telegraph::Telegraph() { ... } void Telegraph::send_message(const char* message) { ... } 到這邊基本上已經寫好一個 library 了, 接下來開啟一個新的 Ardiono 專案來使用: #include <Telegraph.h> Telegraph telegraph(); void setup() {} void loop() { telegraph.send_message("Hello world"); } 更多詳細的範例原始碼可以參考這個 GitHub repository . 閱讀完整內容
Code Coverage with CircleCI + Codecov Amo Wu 11月 02, 2015 Code Coverage with CircleCI + Codecov 最近的案子用到 Redux + React ,因為它 Pure Function 的特性,所以 單元測試 很容易寫,順便也趁機會玩一下 程式碼覆蓋率 (Code Coverage)。 單元測試 Unit Test 這裡就不講單元測試怎麼寫了,網路上有很多大神的好文可以爬,我是用 Mocha + Chai : mocha 是 test framework,提供 describe 、 it chai 是 assertion library,提供 assert 、 should 、 expect 安裝 Gulp : npm install --save-dev gulp gulp-mocha 安裝 Babel 讓程式支援 ES6 語法: npm install --save-dev babel 加入 mocha 到 gulpfile.babel.js : // gulpfile.babel.js import gulp from 'gulp'; import mocha from 'gulp-mocha'; gulp.task('mocha', () => { return gulp.src('test/**/*.js') .pipe(mocha()); }); 使用 npm test 取代 gulp mocha : // package.json { "scripts": { "test": "gulp mocha" } } 這樣做的好處: gulp 可不用 -g 全域安裝 CI 會自動執行測試 程式碼覆蓋率 Code Coverage 有許多提供 code coverage review 的服務,例如: Code Climate 、 Codecov 、 Coveralls 。這裡選擇 Codecov ,因為它的 GitHub public repo 方案是免費的。 安裝 istanbul 產生 coverage report: npm insta... 閱讀完整內容
我想做的遊戲 Amo Wu 8月 02, 2013 進入遊戲業兩年多了,但網誌上跟遊戲相關的文章卻很少,所以在截稿前夕,就來寫一篇跟遊戲有關的文章吧! 雖然這兩年間學到不少遊戲開發的相關知識,但這篇不寫技術,這篇純粹想聊聊「自己想做的遊戲」。 每位遊戲開發者一定都會有自己想做的遊戲,但絕對不會是目前你工作上的這款(笑),雖然嚮往成為獨立遊戲開發者,但看過 半路叛逃 的分享後瞭解,獨立開發遊戲並不容易,儘管如此,還是想分享自己心中的那一款 完美遊戲 。 我想做什麼樣的遊戲呢? 簡單來講,有三個要素: 遊戲 X 生活服務 X 教育 遊戲?生活服務?教育?在仔細解釋前,先介紹幾款遊戲給大家認識: OZ Greed Island 動物之森 神奇寶貝 OZ OZ 是在日本動畫 夏日大作戰 (2009) 中的一個虛擬世界社交網站, 「OZ」與 第二人生 概念相似,但依照自己的經驗來講「OZ」應該更接近日本社交網站mixi的想法。 由於「OZ」系統與現實世界之間有著極高的整合度,來自世界各地的許多企業與政府組織都於此設有部門來進行互動,這使得在作為虛擬世界的「OZ」混亂也陸陸續續影響到真實世界的生活。 雖然是虛構的故事,但 OZ 中有幾個特色還蠻有趣的: OZ 世界中擁有10億人口 (比 Facebook 多1億),幾乎是每個人都有一組帳號。 Client 端有 PC,手機,TV 等,與近年來跨平台特性一致。 行政進駐,遊戲世界可以與 現實服務 做連結,例如:納稅,防災.. 企業進駐,直接在遊戲中的商城購物,也是一個與 現實服務 連結的商務平台。 即時翻譯多國語言,這個感覺 快實現 了。 其中行政與企業這塊,就是我上面提到的 遊戲 結合 生活服務 ,近年網路服務也逐漸往資料開放(API)的方向發展,要在遊戲世界中實現這些服務已經不是夢想。 Greed Island 貪婪之島 是日本漫畫《 Hunter × Hunter 》中的一個虛擬遊戲。 這是一個把現實世界當作遊戲的一個概念,遊戲中的角色,道具,事件都是用漫畫中的「念」製作出來的,當然,我們不可能用念能力來製作遊戲(笑),不過其實也可以把它看作 擴增實境(AR) 的延伸應用,貪婪之島最令我著迷的概念就是,「只要照著遊戲循序漸進,玩家本身就會得到成長」,與我的座右銘「最有趣好玩的RPG,就是...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